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3-04-01
本書作者 (陳世松 攝)
近日,由瀘州市文化研究中心趙曉東先生撰寫的《中國西南陸海走廊:先秦漢晉南方絲綢之路東線出海通道研究》,在我社出版。該書將考古資料、文獻資料與田野調研資料相結合,由趙曉東先生經(jīng)7年考察、思考、提煉撰就,是古代交通史研究中的一部別樣之作。
多年來,我社重點聚焦交通史、礦業(yè)史等方面的選題,深耕選題版塊,已有“中國鹽業(yè)考古與鹽業(yè)文明”“蜀道交通文明研究叢書”“高鐵史話”“云南‘銅政四書’整理校注”、《〈四川鹽法志〉整理校注》、“清代鹽法志校注(第一輯)” “中國丹砂史料匯編”“中國古代陸路交通史料萃編”等多個項目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資金資助,入選國家古籍規(guī)劃重點出版項目、教育部主題出版項目,為賡續(xù)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積極貢獻。
內容介紹
神秘的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平原向云貴蜿蜒,分數(shù)路進入南亞、東南亞。其中以川南瀘州,貴州黔西、安順,云南羅平、瀘西、剝隘,廣西百色、合浦,越南老街等地為節(jié)點的東線,連接川西平原、川南丘陵與黔西滇東,并延自嶺南、越南南中國海沿岸,自先秦開始即具通道雛形,漢晉蔚為大觀。本書為此提煉該道概念為“中國西南陸海走廊”,定義其為由中國西南直至交趾地區(qū),肇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縱向分布的族群生存與移動的典型區(qū)域。該走廊由內陸山川與太平洋、印度洋一體化的網(wǎng)狀通道與拱衛(wèi)其間的政區(qū)布局綴連而成,華夏文化與氐羌、濮僚、百越、苗瑤各支系民族文化融匯共生。走廊中有川黔滇邊、黔滇桂邊、滇桂越(南)邊3個復雜的三角形地帶,對這3個三角形地帶歷史時期各類文化元素的厘清,是本書分析南方絲綢之路東線道路走向的重點。
本書從西南古人類遺跡、古民族生活遷徙、古方國迭變、古城邑布局、文物分析、古水陸道功用、古軍事利用、小語種語言分布、古文化孑遺等方面,通過實地觀察與證諸文獻和反復討論、分析,論證了南方絲綢之路東線是古代巴蜀出海大動脈的史實,為當今川渝黔滇桂等地經(jīng)濟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與交通、文化、旅游融合,提供了相應學理思考和學術佐證,并與國家“西南陸海新通道”戰(zhàn)略高度契合,是西南地域特別是沿線節(jié)點城市可資為現(xiàn)實生產(chǎn)力的實用材料,也可作為論證本地在國家宏觀規(guī)劃布局中的作用和南亞廊道、海上絲路國際申遺等方面的學術支撐材料。該書作者趙曉東先生經(jīng)7年考察、思考、提煉撰就,全書出版字數(shù)86萬多字、近400幅圖片、十余幅各類示意圖,是古代交通史研究中的一部別樣之作。
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原標題:書訊┃趙曉東先生《中國西南陸海走廊》在我社出版
(來源: 西南交大出版社)
編輯:邱果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