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2-09-16
今天在點位蹲守,有個年輕人問我,今年是好多年。二0二二年,壬寅虎歲,不對嗎?他望著我,一本正經地說,不對,不對,今年是新冠三年。聽到他的調侃,我才恍然,新冠疫情不知不覺已走近我們三年。
還記得二0二0年正月初一,大清早,新春的祝福撲面而來。早上八點,我完成了除夕夜單位值班的任務,交接班,然后和妻兒一起,趕回老家,給祖父母和父母親上墳。這是老家的規(guī)矩,大年初一,神清氣爽地去祭典先人,祈求他們福佑后輩,健康平安。這是每一個家庭最美好的愿望。
然而,快到中午時,我接到了領導的電話,馬上要報一組數據。平時,我有一個習慣,只要出門,就會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那天,我把電腦也放在了車上。于是,我打開手機個人熱點,連接到電腦,一邊通過工作群,聯系鎮(zhèn)街的具體經辦人員,一邊匯總數據,甚至在哥哥家吃午飯時,都在收數據。快到下午一點時,我把匯總統(tǒng)計好的數據通過QQ發(fā)給了領導。領導隨即給我打來電話,趕緊回單位,聽候安排。那時,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很快傳來消息,武漢出現疫情,來勢兇猛。電視、網絡對疫情有了介紹,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它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英文簡寫COVID-19。后來,有了統(tǒng)一的名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一批又一批逆行者溫暖著武漢,溫暖著中國,溫暖著全世界。那時,我在網絡平臺刷到了一位老人疲倦地坐在高鐵上休息的畫面,看著讓人心痛。新聞介紹,是鐘南山院士,他正趕往武漢一線。再后來,就傳出了建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yī)院的消息,并以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跡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力量。眾志成城,武漢解封了,“武漢加油”的呼聲,換成了《我和我的祖國》最美的旋律,響徹湘楚大地。
我是基層的一名農民工工作服務人員,平時做得最多的就是收集摸排農民工服務保障相關信息,包括縣域內來返農民工動態(tài)信息的收集匯總,在新聞里見證了西安加油、深圳加油、上海加油、海南加油,也見證了疫苗研發(fā)、批量生產、有序注射,老百姓從一開始的不理解,到主動注射、全覆蓋注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重大勝利。立足崗位,常態(tài)化服務,常態(tài)化管控,常態(tài)化督導,從二0二0年開始,就成了大家平時工作的一種習慣。那時,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疫情會發(fā)生在身邊。
今年九月五日晚上,工作群里通知,帶上換洗衣服,回單位待命。機關單位有好多住在瀘州的,立即想辦法趕回來了。九月六日凌晨,全縣啟動全員核酸檢測。疫情就是命令。大家立即排隊做核酸,立即準備物資,第一時間奔赴各個采樣點、卡點和檢測站。各個單位燈火通明,辦公室緊急調度車輛,全縣上下,黨員干部、醫(yī)護人員、志愿者,還有熱心群眾,立即行動起來。值班值守、人員排查、核酸檢測、秩序維護、生活保障、宣傳引導、消毒殺毒……他們穿上防護服,披上紅馬甲,走村串戶,用“點點星光”溫暖了“萬家燈火”。九月六日早上六點起,全縣實行靜態(tài)管理,全體居民原則居家,非必要不出門、不離瀘。
九月九日,天空飄著小雨,同事阿錕和醫(yī)護人員一起,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步履蹣跚地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這是他第四次去瀘縣得勝鎮(zhèn)蕎子壩村十一社九十一歲高齡的陳普英家,協助醫(yī)護人員為老人開展上門核酸采樣。阿錕負責登記,醫(yī)護人員很細心很熟練地為老人采樣,整個過程很快就完成了。在采樣過程中,老人的女兒晏明珍反復說著謝謝,反復說著辛苦了。陳普英老人早些年患過腦梗,腿有骨質增生,行動不便。女婿在外地做裝修,外孫也在廣東務工,晏明珍一個人要把老人帶到村上采樣點去,很困難。村社干部了解了這種情況,在完成集中采樣后,就安排阿錕他們上門服務。田間地頭,山村小路,有需要的地方,就有兩三個“大白””前行的背影,溫暖著初秋的一片金黃。
辦公室小易胖嘟嘟的。靜默管理這幾天,傳在工作群里的照片,整個人看起來瘦了一圈。他接到的主要任務是下沉村社,協助開展核酸檢測和社會面管控志愿服務,每天早上5點過就在集中采樣點做好準備,維持秩序,給群眾排憂解難。我留下來在城區(qū)蹲守一個住宅小區(qū),中途抽時間給小易打了個電話。小易告訴我,“星期一晚上看到單位工作群通知,跟家里人說了一聲,連夜就趕回來了?!毖哉Z中,我能感受到他的淡定與疲憊,以及對家人的牽掛。
小易的父親是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負責疫檢分診,沖在了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妻子按學校的安排,每天天不亮就去村上參與核酸采樣服務,上午忙完,下午就抓緊上網課;兄弟8月31日從部隊轉業(yè)回家,原本要去重慶某大學報到入學,疫情來了,立即投入到村上的志愿服務中去了。一家老小,各忙各的,都奔赴在抗疫一線,只留下才讀六年級的兒子獨自在家。他們一家人,無數個像他們這樣的一家人,溫暖著龍城瀘縣的每一個角落。
那天,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遇上教師節(jié),很特殊的一個日子,核酸檢測照常進行。突然,有一個汗流浹背的紅馬褂跑過來喊我,您是不是洪老師,戴著口罩,要不是聽到您喊他們排隊的聲音,都不敢認。紅馬褂說,他是我當初在瀘縣建校教書時二0一二秋建四班的學生戴凡杰,班主任符鳳龍老師,雖然我沒有上過他的課,卻因管理學生會的關系認識我。畢業(yè)后,他入職重慶的一家建筑公司,目前在成都的一個建筑工地做施工員。前段時間休假回瀘縣,沒想到會遇見疫情。剛好社區(qū)通知要招募志愿者,就加入進來,幫著運送物資,力所能及地為疫情防控做一些事,體現一下新時代農民工的社會擔當。激動之余,我請同在一個點位參與志愿服務的同事為我們師徒合影一張,我要把這張照片珍藏起來,用它來溫暖我,溫暖我身邊的每一個人。
工作群不斷傳來好消息,9月10日全員核酸檢測,全部為陰性;9月11日全員核酸檢測,全部為陰性;9月12日全員核酸檢測,全部為陰性。是夜,我在瀘縣玉蟾街道清溪社區(qū)八一花園蹲守,望著一輪圓月,打開手機,在記事本上寫下了:
透過卡點的雨篷
四角的院子,有一輪
滿月,靜靜地
掛在蒼穹
掀開遮擋的云,溫暖
這漆黑的夜
秋蟬還沒有睡,守望著
向著孟冬,深情地說
就要解封了
(作者簡介:洪林,中學高級教師、創(chuàng)業(yè)咨詢師、就業(yè)指導師、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瀘州市評論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在各級各類刊物發(fā)表論文、散文、詩歌50余萬字)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