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1-11-09
“我們的誦詞,如此鏗鏘有力,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搭乘著你文字的駿馬……”
11月8日,第二十二個記者節(jié),內江日報社兩名青年記者與兩名長江故里小記者,深情朗誦了由內江日報社職工、詩人黎冠辰原創(chuàng)的詩歌《長江自有后來人》。
這首詩由黎冠辰所作。詩里,黎冠辰將范長江的名字拆解,闡明新聞工作者“在人生的字典里”“在長長的采訪路上”“在新聞的字里行間”找尋、繼承范長江先生的精神。
范長江
黎冠辰認為,范長江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奠基人,他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真理、還原事實真相。提煉、深化范長江的工作作風和新聞信仰,是長江之鄉(xiāng)媒體人的職責和義務,尤其在范長江新聞獎設立30周年和第二十二個記者節(jié)來到之際,打造這首詩,具有重要意義。
詩歌創(chuàng)作完成后,內江日報社青年記者單翔、古佩鈴與長江故里小記者李梓瑜、羅茂瑞傾情朗誦;內江日報融媒體中心根據詩意拍攝、制作了相關視頻,合力打造成了一個可看、可讀、可聽的視頻朗誦詩。
據了解,目前有知名音樂創(chuàng)作者正在將該詩改編為歌詞,并譜曲,制作成為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作為長江故里小記者報主題曲,在內江傳唱,激勵長江故里的后人們賡續(xù)紅色血脈,“繼續(xù)書寫不變的誓言”。
詩歌全文:
長江自有后來人
詩/ 黎冠辰
誦/ 單翔、古佩鈴、羅茂瑞、李梓瑜
當萬家燈火,點燃夜色
當黎明,為甜城送來第一縷陽光
我的筆尖,已寫滿你當年對祖國的祝福
那祝福
在紅色電波里
在新聞紙的墨香里
結滿了谷穗
盛開著芬芳
我們的誦詞,如此鏗鏘有力
那是因為我們,一直搭乘著你文字的駿馬
挾長江奔騰不息的氣勢
揚新聞橫平豎直的蹄音
激越歲月深處
亮麗而又神奇的光芒
你眼里的落日渾圓、大漠孤煙和雪域蒼穹
你那追求真理,還原真實的信條
在新聞的風云際會間
永久回旋
你就是一塊筆尖的磨石
讓锃亮,永遠照耀公平與正義
你就是一泓如鏡的清泉
讓良知,永遠清澈我們的雙眼
當我們在人生的字典里
找到“范”字
我看見,那些為民代言,為民請命的錚錚鐵骨
被時間燙金在歷史的書頁上,
范家關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
在《中國的西北角》
丈量我們職業(yè)中的一行一言
長江故里,將繼續(xù)書寫
不變的誓言
當我們在長長的采訪路上
找到“長”字
我們就有了山高水長的執(zhí)念
我不知道,2000公里的大西北之行
是怎樣的落寞與煎熬
我不知道,6000公里再走紅軍路之程
堆積了多少孤獨與辛酸
而你孤身一人,像個孤膽英雄
將正義與真理的筆,拉直成銳利的武器
每一篇文字,就是一道歷史的折痕
你在尋找,尋找“培養(yǎng)服務于人類、國家的能力”
你在播撒,向世界宣告
中國,抵御外侵同仇敵愾,星火燎原
你的華章
挺立著脊梁的崛起,寫滿了堅毅和果敢
當我們在新聞的字里行間
找到“江”字
這一“江”碧水
撥動著405萬人的心弦
歷經多少個日日夜夜
從飄煙的老廠走向產業(yè)內江
從灰蒙的天際走向生態(tài)內江
從躁動的心緒走向甜蜜內江
那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風馳電掣的高鐵
映襯大地的金黃,舒張著秋收的繁忙與興旺
這是江水的潤澤
這是生命的水脈
從城市走過鄉(xiāng)村
從鄉(xiāng)村走向城市
我們縱有千百個奔波與來回
只需在你的書頁里,掬一捧水
便可洗滌一路塵土風霜
在這片你從小生長的土地上
在這片你魂牽夢縈的土地上
在這片如你當年所愿的土地上
建設成渝發(fā)展主軸中心城市
已站上了新的起點
你的精神
擦拭著我們的眼
純正與蔚藍,是我們心靈天空里唯一的底色
這信念,永遠不變
長江
你就是鑄起我們信仰的典范
精神的旗幟高高飄揚
你就是領航我們人生長河的燈塔
護衛(wèi)真理的光芒永遠輝煌
你就是匯入華夏民族的那條江水
承載著稻谷與鳥語花香
承載著新聞人的十里暮靄,煙波浩渺
我們在你追尋真理的光芒中
與你一同呼吸,一同吶喊
萬涓成水
匯流成河
我們就像一道道清淺的細流
在你的精神滋養(yǎng)中
匯聚成一首澎湃的歌
長江,自有后來人!
我們,是長江后來人!
我們,是長江后來人!
我們,是長江后來人!
作者簡介:
黎勇,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筆名黎二愣、黎冠辰,上世紀六十年代生人。
黎冠辰
其散文詩集《巴蜀風散板》填補了巴蜀民風民俗詩歌題材的空白;由央視等中央級媒體推出的視頻朗誦詩《脊梁》《來,我背你》等作品,曾成為網絡熱搜。
朗誦者簡介
從左到右分別是:單翔、李梓瑜、羅茂瑞、古佩玲
單翔:內江日報社記者,朗誦愛好者,擁有十余年的新聞工作經驗。
古佩玲:內江日報社記者,配音愛好者,擁有8年配音經歷。
李梓瑜:內江市東興區(qū)外國語小學校學生,長江故里小記者,曾在多個演講比賽中獲獎。
羅茂瑞:東興區(qū)外國語小學學生,長江故里小記者,學習主持6年,曾獲市級朗誦比賽一等獎。
(來源:最內江)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