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亚洲无线码av|亚洲欧美高清麻豆综合|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亚洲欧洲一区二区综合精品|人妻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免费线|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中文

川南地區(qū)綜合性網(wǎng)絡門戶

瀘州籍著名作家楊雪散文《群山掩映的文明》獲第四屆吳伯簫散文獎

文苑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08-12

1.jpg

  2024年8月8日,吳伯簫先生逝世42周年紀念日前夕,由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當代文學研究會、山東省寫作學會、垂楊書院、濟南市吳伯簫研究會、中共萊蕪區(qū)委宣傳部,萊蕪區(qū)文聯(lián)(社科聯(lián))、萊蕪區(qū)融媒體中心、萊蕪區(qū)教育和體育局、萊蕪區(qū)文化和旅游局、萊蕪區(qū)鳳城街道辦事處主辦的第四屆吳伯簫散文獎頒獎暨第五屆啟動儀式在濟南市萊蕪區(qū)蓮河學校舉行。

  第四屆吳伯簫散文獎自2023年3月啟動以來,歷時半年征稿,共收到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區(qū))及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參賽作品2854件,經(jīng)過初審、初評、復評、終審,共有3篇作品被授予第四屆吳伯簫散文獎榮譽獎,10篇作品獲一等獎,15篇作品獲二等獎,25篇作品獲三等獎,5篇作品獲理論獎。本屆獲獎作品主題鮮明,風格多樣,語言情感飽滿,整體質量較高,獲獎作者面廣,既有專業(yè)作家,更有優(yōu)秀的基層作者,他們來自全國18?。▍^(qū)),達到了活動的宗旨和目的。

  為傳承和弘揚濟南市萊蕪區(qū)籍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老延安”吳伯簫先生的文化精神,大力推動原創(chuàng)散文創(chuàng)作,自2020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吳伯簫散文獎全國散文新作品大賽”,在全國文學界尤其是散文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儀式上,同時啟動第五屆吳伯簫散文獎。據(jù)悉,吳伯簫散文獎自第五屆起,將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

  據(jù)悉,瀘州籍著名作家楊雪散文《群山掩映的文明》獲得二等獎?,F(xiàn)將此獲獎文章刊出,與大家分享!

2.jpg

《群山掩映的文明》

文/ (四川瀘州)楊雪


3.jpg

  川南的納溪,座落于長江與永寧河交匯處,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此乃我故鄉(xiāng)矣。

  故鄉(xiāng)人文物事、山水風光、傳奇故事之舒心與大美多如星星閃爍,讓人驚奇又令人神往。

  曾讀過前人描繪故鄉(xiāng)的詩:

 (一)

    半江燈火納溪城,隱隱飛煙隔水明。

    安得峨眉山下月,夜來極浦看潮生。

    (二)

    落日江天四峽高,納溪城外暮生潮。

    可憐漁子收菱芰,不及霜前早返橈。

(清·鄭瑞玉《過納溪》)

  故鄉(xiāng)山水之美,既是動感的,又是靜態(tài)的。我在探尋故鄉(xiāng)人這種追尋美、創(chuàng)造美、護佑美的心靈世界之時,發(fā)現(xiàn)文明之火的點燃、照亮、持續(xù),驅散了這塊土地上的愚昧、陰暗和丑惡,文明之光的溫暖、滋養(yǎng),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世世代代懂得與自然共生同息的道理,明白世間至愛至理的大義。遠在三國時代,諸葛孔明平定邊亂,在納溪插旗山插旗為誓,與邊地少數(shù)民族茶馬、糧匹互市,這種不以刀槍殺伐而以誓約條款的文明方式,以征服人心換取平安發(fā)展的高超智慧,深得故鄉(xiāng)人民的歡心。至今,故鄉(xiāng)人仍津津樂道于諸葛亮的智慧、忠貞以及七擒孟獲等的故事傳說。甚至在諸葛亮忌日,還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4.jpg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流逝,文明之光的輻射和照亮從未中斷過,這就是書院的興起和蓬勃。教化啟智,勤勞創(chuàng)造,文明中興,一個地方的繁盛發(fā)展,除了有一個大的安定的環(huán)境外,與文化教育的發(fā)達程度緊密相關。

  在清代,納溪的書院教育已至一定規(guī)模并興盛一時,這為納溪的文明傳承、教育發(fā)展、耕耘幸福極具影響。時任納溪知縣的楊道南在考察云溪書院時,看到學子們在貧寒中依然勤奮苦讀、學有所成而感慨并賦詩贊許:

地貧役重少閑期,安得論文與賦詩?

東道勉供大吏去,開窗憶作秀才時。

弦歌聲里多名士,婦幼碑中有好詞。

政拙敢云兼教養(yǎng),東風桃李付良師。

(清·楊道南《考察云溪書院》)

  清代的另一書院,銅鼓書院,這座距納溪城西二十里,藏于群山之中的書院,則更具特色也更有意味。

  銅鼓書院,早前為寺,傳說建于唐開元五年,后幾經(jīng)毀損,又重建。但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確切得知是清代嘉慶十八年納溪縣志中疆域志記載:治西近城鄉(xiāng)二十里,國朝康熙五十四年建,前有溪澗,秋時水流聲如銅鼓,因名。

5.jpg

  至今,納溪銅鼓村名沿續(xù)至今,現(xiàn)規(guī)劃為納溪區(qū)大渡口鎮(zhèn)的一個自然行政村。當時銅鼓寺的主持常參對傳統(tǒng)國學摯愛深研,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順應時代,將寺改為書院,并請到了時任瀘州永寧道觀察使的大學士、大名人趙藩前往銅鼓寺傾心相敘。趙藩,這位深懷家國情懷的真名士,迄今懸掛于成都武侯祠的他的“攻心聯(lián)”,不僅展示了他異于常人的智慧才學,也顯示了他的理想抱負,就是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也為常參傳播國學,這一文明之光的舉措甚感欣慰,爽快答應高僧常參主持的請求,為銅鼓寺更名為銅鼓書院題寫院名。之后,當?shù)厝朔Q為“雞婆學”的朗朗書聲響徹書院內外,為綠水青山包圍的銅鼓村注入了無邊活力。

  趙藩對納溪的印象是美好的,因為得益于文明之光的照耀和傳遞,這方水土如此美麗、人民如此純樸、善良,他為此留戀、感嘆:

晴川百里千盤曲,疊嶂循川合又分。

五月驕陽紅到水,四山修竹綠成云。

不知浮世龍蛇斗,信有幽棲鹿豕群。

(清·趙藩《納溪至江門道中即景》)

  循著先賢趙藩的詩意,我重回故鄉(xiāng),沿著野鹿溪的山環(huán)水繞,走進銅鼓村,走進銅鼓書院,讓曾經(jīng)的文明之光,再次給我啟迪和照耀,給我探尋的信心和勇氣。

6.jpg

  當我站在銅鼓村野鹿溪的古老石橋——久安橋上,遠遠看見書院旁那顆碩大的黃桷樹時,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瞬間漫過我心壁,讓我有了幾多深思、幾多感慨。據(jù)說這棵巨樹已有二百多年歷史,要四五人才能合抱,而許多樹枝上系上了眾多紅綢,是周邊百姓來此采葉熬藥治病祈愿所系。中國紅,是一種幸福、吉利的象征,能夠鎮(zhèn)住一切不利和病害。而眼下我腳下的古石橋,實際上是一座龍橋,龍的造型雖然有所毀損,但大體棱角仍存。友人告訴我,這橋的歷史不短,傳說建于明代,而橋中央的石壁上,有寶劍石刻一枚。后來,我與文博專家、書法家、原瀘州市博物館館長葉榮光先生聊起這事,他告訴我,這種在橋中央或洞頂?shù)窨虅﹃缺鲌D案大都始于宋朝,是道教的一種儀式,相信能鎮(zhèn)住興風作浪的河妖或魔怪。這種向善向美向往幸福的理念,在銅鼓村已經(jīng)深深扎根于民眾心間。我沿著古老的青石階梯,走進銅鼓書院,發(fā)現(xiàn)銅鼓書院,為銅鼓苑,后人叫銅鼓院,是因為當年趙藩故意為之,取多音字,是讓人遇到問題要多加思考,而不要人云亦云之意。

  在書院的石墻上,雕刻有彩繪的八仙過海石像,每枚栩栩如生,驚美異常,確是世間石刻精品。書院石墻上的這些石刻,實際上也凸顯了書院的理念,要想匡扶正義、獨善其身,必須飽讀詩書、練就過硬本領、學會并掌握處理事務超于常人的智慧和技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既彰顯了讀書人做事的個性,又隱含了讀書人做事需通力合作的共性。

  在書院內有兩顆上百年的搖錢樹。我來的時候,正是春光明媚的四月,搖錢樹的枝葉翠綠而厚重,給人凝固而沉思,其勃發(fā)的生命韌度熱烈而頑強,似在昭示我們什么。傳說高僧常參在栽種這兩棵樹時,深有感觸地對弟子們說:世間富貴如浮云,讀書明理勝黃金。當我觸摸粗壯的樹干,一陣春風起,搖錢樹的參差樹葉竟婆娑起舞,似在回應常參的話語,讓我久久沉默無語。

7.jpg

  離銅鼓書院不遠處的古龍飛瀑溝,有一處天然巖石,形狀極似八仙過海造型。當年常參主持是否看到這里的自然山石圖,才有將八仙過海的故事刻于銅鼓書院的墻上?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只知道,文明在這方水土播撒、流傳、照耀,使這里的民眾與自然相生相存更為認同和摯愛、更為和諧和相擁。

  流過銅鼓村的野鹿溪河,發(fā)源于鳳凰湖泊山巖疊嶂的群峰中,然后匯入山下的長江,浩浩蕩蕩奔向大海。在銅鼓村附近,還有鹿羊村、鹿鳴村等與鹿相關的村名,千百年來,這些村名從未更改過。傳說舊時這里仙鹿成群,逐溪而跑,野花遍地、景色宜人,讓人留戀忘返,不忍離去。

  在銅鼓村,自然和文明共存,使其飛瀑流水更有意蘊、更有氣勢、也更有氣質。即使村里引進投資商進行鄉(xiāng)村振興的旅游開發(fā),也是全方位順其自然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開發(fā),絲毫不損壞植被和環(huán)境。四月,漫山遍嶺的上百年的成千棵桐油花開,一陣陣郁香隨風彌漫,碩大的樹枝上,在新綠的陪襯下,成簇成簇雪花似的白色的桐油花極具觀賞性,而花謝后成熟的桐油果又成為當?shù)卮迕竦牧硪恢匾?jīng)濟收入。

8.jpg

  正因為見解相同,村干部、開發(fā)商、村民達成了罕見一致、高度認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旅游發(fā)展理念,自覺保護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清溪邊、在綠樹花草旁、在路邊游道上,都豎有文明提示牌、花草溪樹保護板,當然也有安全警示圖。正因為意識到位,文明之花越開越艷,銅鼓村古龍飛瀑景區(qū)的野生植物才得以進入世人視線。這里成百上千的野生植物讓人驚嘆,讓人喜歡。我第一次知道并看見鴨兒花就是在這里。據(jù)說采摘鴨兒花放進水盆里會自行旋轉不停。四月,是鴨兒花的盛放期,亦是螢火蟲對鴨兒花最佳的采蜜期。每到夜晚九、十點,銅鼓村的古龍飛瀑附近,星星般閃閃爍爍的螢火蟲,剎是壯觀,有時甚至飛到銅鼓書院旁,這便讓人橫生古人在此讀書的幸福:春夜讀書不寂寞,螢火飛來伴君心。

9.jpg

  那日,從銅鼓書院到古龍飛瀑不遠的自然山水路上,短短的一程,讓我認識了常春油麻藤,這種又長又大的植物,有活血祛瘀,舒筋活絡之功效。我原以為只在熱帶叢林里才會有的植物,怎料在銅鼓村早已安家落戶。另外,什么抱么果花、野桑果、百里蒿、潤楨楠、野棉花、秤桿痛草等很多聞所未聞的植物和草藥也是第一次看見和聽說,這讓我確信,在文明之光的溫暖下,他們堅持在保護好生存環(huán)境的基礎上,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日子會過得更加舒心幸福、前景會更加可觀。

10.jpg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

  楊雪文學方面簡歷:

  楊雪,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一級作家,現(xiàn)為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法人、會長;《西南作家》雜志總編;四川瀘州市作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瀘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著有詩歌,散文集十五種,其中散文隨筆集《夢里故園》《川南的鄉(xiāng)愁》先后榮獲全國第四屆和第七屆冰心散文獎;作品曾獲第二屆四川散文獎,四川日報文學獎、首屆格調美文獎、第四屆吳伯簫散文獎等;還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當代》《文藝報》等海內外報刋發(fā)表過大量詩歌和散文作品,有作品入選海內外上百種選本。

  楊雪電影創(chuàng)作方面簡歷:

  現(xiàn)代電影《小鎮(zhèn)發(fā)明家》總監(jiān)制、策劃人、制片。

  電影文學劇本《我倆今年18歲》文學顧問。

  年代電影《石頂山起義》總策劃。

  古裝電影《斗酒》編劇,策劃。

(來源:川南在線綜合)

編輯:李永鑫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