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在線 發(fā)布時間:2024-08-28
在第40個教師節(jié)期間,“瀘州教育體育”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及微信視頻號/微博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將推出瀘州市慶祝第40個教師節(jié)優(yōu)秀教師事跡展示——“師者如光”系列報道,多形式多角度展現(xiàn)來自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走近四川省“四有”好老師——張小丹,一起了解她與特殊教育的不解之緣。
教師簡介
張小丹,瀘縣特殊中宏教育學校教師。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充滿愛心,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不動不搖;他們樂觀向上,遇到困難從不會退縮,勇往直前;他們團結友愛,與同行的兄弟姐妹守望相助,一路攜手共進。他們生來平凡,卻做著不平凡的事情,他們就是特教人。張小丹老師便是其中的一員。
堅定信念,投身特教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這是張小丹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
2004年9月,張小丹踏入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的大門,從那一刻起,她便與特殊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小丹老師說她學習特殊教育專業(yè)其實是“被選擇”的,但畢業(yè)后繼續(xù)從事特殊教育卻是自己的主觀意愿。她深知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情,但她內心一直堅守著一個信念:“事情再難,總要有人去做。”正是因為這份信念,她一直在特殊教育這條路上,負重前行。
2009年8月,張小丹通過公開考試招聘進入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工作。她所教班級的學生是剛入學的聽障兒童,由于年齡偏小,又從未離開過家人,許多學生生活不能自理。張小丹便像媽媽一樣,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從吃飯穿衣到洗頭洗澡,從個人物品整理到班級衛(wèi)生打掃,讓他們從什么都不會的小娃娃變成了做事井井有條的“小大人”。上課的時候,她認真教學孩子們文化知識;下課的時候,張老師帶著孩子們做游戲。用張老師的話說:“來到學校工作以后,我的時間幾乎都用在班里的孩子們身上了?!?/p>
張小丹教授兒童制作“香蕉馬芬”
呵護學生,大愛無邊
張老師愛護每一個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清晨的校園里,總會看到這樣一道“風景”:幾個小女生蓬著頭排著隊,等著張老師給她們梳辮子。
學生生病住院了,她每天騎車到醫(yī)院守著學生輸液打針,給學生補落下的功課。學生出院回到學校,她就接到自己的寢室里照顧,直到學生身體康復;學生沒筆沒橡皮擦,張老師自掏腰包給學生買文具;放歸宿假,學生家長因事不能來接,張老師回寢室做飯給學生吃完后再送他們去車站坐車;冬天到了,孩子們的手上、耳朵上長了凍瘡,張老師就為學生們買來手套、帽子和凍瘡膏。
她還通過自己的朋友圈聯(lián)系瀘州自行車協(xié)會給孩子們捐贈衣物和文具,聯(lián)系社會愛心人士為學生捐水杯、襪子、冬衣;班里的孩子因家里貧困無法升學,張小丹聯(lián)系愛心人士資助學生繼續(xù)學習……,正是這樣無怨無悔付出,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他們的張老師。
她從不區(qū)別對待學生,相信并尊重每一位學生,相信他們都有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尤其關注班里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經(jīng)常利用休息時間給這些孩子補課、輔導他們完成課后作業(yè)。周末帶孩子到校外散心、看電影,通過各種活動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熱愛,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自尊心,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張小丹教育學生要做到的事情自己總是身體力行:發(fā)現(xiàn)校園里有紙屑、果皮時,她會立刻彎腰拾起扔進垃圾桶;看到學校的水龍頭未關好或下課后教室里的燈還開著時,她會隨手把它們關上。每天早中晚,總會看見張小丹在操場上和學生們一起勞動的身影。正如大教育家孔子說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張小丹便是用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教導學生的。
在進入學校工作前,張小丹曾就職于四川省殘疾人聯(lián)合會與蘇州市吳中區(qū)聾兒康復中心。在她的QQ空間里,保存了幾千張她做過康復的孩子的照片,她說:“每一個孩子都可愛極了,沒辦法讓你對他們說一個不字?!钡搅藶o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工作后,張小丹也從未放下殘疾兒童的康復教育工作,她向學校申請成立了一個聾兒口語實驗班,重點對聾兒進行口語學習的訓練。通過幾年時間的不斷努力,實驗班的大部分聽障學生學會了聽聲辨聲、發(fā)聲說話,可以與健聽人進行簡單的口語交流。
張小丹幫助兒童做口腔矯正
腦癱康復,精準幫扶
2016年秋,張小丹在送教下鄉(xiāng)的過程中接觸到一個家庭,家里有兩個孩子,都被醫(yī)院鑒定為腦癱。大兒子20歲了,已經(jīng)在床上躺了12年,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包骨,而且身體嚴重攣縮,不能坐也不能平躺,他的媽媽只能在床上挖了一個坑,把他放在坑里。他每天就坐在那個“坑”里,靠著家里那臺電視機度過漫長而絕望的日子。
小兒子剛剛過了11歲生日,幾年前,他的腿也開始疼,慢慢地連一個很矮的臺階都抬不上去,如今也只能和哥哥一樣在家里待著。他心里清楚,終有一天,他也會變成哥哥的樣子。張小丹說:“我從未見過那樣絕望的眼神,割得我心疼得厲害?!币簿褪菑哪菚r起,她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又多了一個目標——學習并從事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
2017年她向學校申請去重慶江津學習腦癱兒童動作康復技術,邊學邊做,這一做,就是七年。除了學校安排的康復課,她還利用中午的休息時間和周末給腦癱兒童做康復訓練??粗粋€個腦癱兒童從不會抬頭到獨立爬行、從不會站立到獨立行走,張老師感到十分欣慰。
但她并沒有滿足于現(xiàn)狀,不僅對本校的教師進行康復技術培訓,還把目光投向分布在瀘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的30個資源教室。2020年,張小丹向瀘縣教育和體育局教研室申請成立了一個致力于培養(yǎng)一批穩(wěn)定且有過硬專業(yè)技術的腦癱康復教師的工作室。2021年開始,工作室在縣教體局和學校的支持下開始運行。經(jīng)過多次集中培訓和小組指導,30名成員具備了腦癱康復基礎技能,輔導腦癱個案也初見成效。
張小丹積極聯(lián)系社會愛心人士為腦癱患兒購買康復輔具,親自送到患兒家里,為家長講解家庭康復的方法與重要性。幾年的腦癱康復工作,讓張老師的腰椎、膝蓋不同程度地受損,但她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會使更多的腦癱兒童獲得幫助,走向充滿希望的人生道路。
在17年的特教生涯中,張小丹不斷向優(yōu)秀的前輩們請教,向努力的同事們學習。她清楚,特殊教育是一條充滿著荊棘和挑戰(zhàn)的路,所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停下學習的腳步。只有不斷學習,更新專業(yè)知識來武裝自己,才能與那些始終堅守在特殊教育崗位上的同行們攜手向前,一路披荊斬棘,爭做特殊教育未來發(fā)展的開路先鋒。
張小丹送教路上
張小丹常說:“能夠從事特殊教育,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事,而努力做好特殊教育,則是我窮盡一生的追求?!辈徽撛谇髮W路上,還是在教學一線,她都全身心地投入特殊教育事業(yè),呵護著身邊的每一位特殊孩子。她以高尚的師德、敬業(yè)的精神、執(zhí)著的追求、無私的奉獻,譜寫著一曲又一曲清婉感人的特教老師之歌!
(來源:瀘州教育體育-瀘縣中宏特殊教育學校)
編輯:游江
關注川南在線網(wǎng)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