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2-05-25
2011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喜捷公館壩糟坊頭考古在接近尾聲時,考古隊員在明代釀酒作坊遺址中又有驚人的新發(fā)現:在晾堂的西南和東北明代地層各發(fā)現一口酒窖。后經省考古院明確結論為明代酒窖。其中晾堂東北一口,底部和四壁均為泥底筑成,這是典型的濃香型大曲酒窖,與當今宜賓濃香型大曲酒窖完全相同。
另一口較大的酒窖,長2.6米,寬2米,高0.72米。從外形來看與現在酒窖相差無幾。經專家現場考證,窖的四壁均為規(guī)整的長方形,周圍用紅砂石塊圍砌。底部采用自然土層做底。最為關鍵的就是窖底部有一定角度的傾斜,在最低處明顯有一小坑狀。這坑就是當今川南釀酒人常說的“黃水凼”。酒糟在窖池發(fā)酵過程中,酒糟中的水分順勢匯聚到低洼處,有“黃水凼”便于工人舀出水分。明代四川盛行小曲酒,小曲酒多無窖池或使用底、壁不透水的小窖池,像這種底部無石板、四壁石板不勾縫的大窖池,還是第一次發(fā)現,和當今醬香型大曲酒窖池完全相同。這口窖發(fā)掘出來后,經考古人員小心清除里邊的磚石等廢棄物,露出了底部的青色窖泥。歷經滄桑歲月,這口窖的窖泥仍呈濕潤狀態(tài),仍富有活力??脊湃藛T當即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聯(lián)系,生物研究所派人來,由一位博士帶隊,攜專用設備,至現場提取了窖泥帶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醬香型曲酒的祖窖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就所提取窖泥培養(yǎng)化驗研究,此過程相當復雜,歷經半年多,結論為:“古窖池窖底土壤中微生物數量多,種類豐富,這些微生物中的地衣芽孢桿菌、巨大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假單孢菌、節(jié)桿菌、釀酒酵母、產朊假絲酵母、球擬酵母、毛霉等在現代白酒生產的物料中均有所發(fā)現,且這些菌株具有與釀酒相關的生化性能,這表明,這些微生物屬于釀酒微生物?!薄疤崛∥镏械娜昙毦鷳獙儆谥袊拙频尼勗煳⑸铮沤殉匾约t石為窖壁,相似于老窖泥的粘土為窖底,這可說明窖池近似于近代醬香型白酒生產的發(fā)酵容器”這個結論在2012年第1期《釀酒》雜志上以《紅樓夢糟坊頭酒坊古窖池微生物區(qū)系研究》和《糟坊頭酒坊遺址古窖池中幾株細菌鑒定及其代謝產物分析》為題發(fā)表。
岷江地域是酒都宜賓酒文化的搖籃。處于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qū)喜捷公館壩出土濃香型曲酒窖這容易被人理解,因為這一地域是現代宜賓濃香型白酒生產的核心區(qū)。但這里同時為醬香型曲酒的核心區(qū)確實出乎人們的預料。國內醬香型曲酒的代表以貴州仁懷縣茅臺鎮(zhèn)產地命名,醬香型白酒起源于何時,系何人所創(chuàng),尚無文物資料可考證,相傳始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年),迄今已有300年的歷史。1939年,在茅臺鎮(zhèn)楊柳灣側,發(fā)現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的化字爐,其捐款姓名中,有“大和燒房”字樣,這是至今唯一可考證的較為可靠的證據。在岷江地域糟坊頭考古的重要發(fā)現證明至少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六百多年,糟坊頭就在釀制醬香型曲酒,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釀造工藝。這充分證明中國白酒之都宜賓酒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內涵豐富。宜賓酒文化史上尚存在一些神秘的不解之謎等待破解,醬香型曲酒的祖窖在宜賓就是其中之一。
釀造工藝的傳播
現代醬香型曲酒的產地遵義地域自古以來皆隸蜀地,清康熙時才將遵義道劃入貴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醬香型茅臺曲酒是大巴蜀的歷史產品。敘州府與遵義府因交流頻繁,在習俗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光緒《敘州府志》卷22“風俗”甚至從道光《遵義府志》中摘錄了大量方言土語,如“蜀語入市交易曰趕場;酒器曰壇;盛酒器謂之酒落;藏酒曰窖;酒醋中小蟲曰蠓;不去渣酒曰醪”等,認為與敘州府同,并在文末加以注明“從《遵義府志》摘錄,皆各屬土音也”。如果兩地不是來往非常密切,是不可能在方言上產生這種相似的。
《遵義府志》卷17“物產”載:“遵義東鄉(xiāng),多以織布為業(yè)……賈人西走蜀之重慶瀘敘,南走威寧平遠,極于金川,所販皆東鄉(xiāng)所織也?!薄蹲窳x府志》卷17“物產”,引《仁懷志》“仁懷產茶,清明后采葉,壓實為餅,一餅厚五六尺,廣三四尺,重者百斤外,外織竹筐,包之,其課本縣輸納,多販至四川各縣。”這種茶葉,敘州府稱為“磚茶”。仁懷的這種“促外銷”的做法是通過納稅配套來長期推行的。看來仁懷茶商到敘州府來不是困難的一件事。這從《敘州府志》卷17“賦稅”得到了證明:“慶符縣茶課,向由長邑(長寧)茶商在貴州仁懷采配,運至本縣行銷。”“長寧茶課,于黔省仁懷縣買配由水陸兩途運至本縣,并慶符、珙縣、永寧等縣發(fā)賣。”而長寧、慶符運銷的仁懷“磚茶”最主要的銷售目的地是藏區(qū)。位于岷江水步道和岷江水運航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喜捷公館壩就是茶葉從宜賓經嘉定、雅安入藏的必經之地。
但還有一條傳播路線,這就是鹽路。清羅堯典 《黔南職方紀略》卷4載:“仁懷河西二里水田較多。頗稱腴壤,土城地氣瘠薄,民宜雜糧,漢戶為多,土城與敘永廳、仁懷縣二處交錯,又為蜀鹽商屯泊之所,客戶亦繁?!边@里談到的“地氣瘠薄,民宜雜糧”,與《遵義府志》卷17“物產”談到茅臺釀酒興旺的原因是 “其料純用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之……青黃不接之時,米價昂貴,民困于食,職此故也”相同。那么,“蜀鹽商在仁懷土城屯泊”與糟坊頭有何關系呢?敘州府公館壩上游是犍為、嘉定鹽場,公館壩在清代的銅鹽互運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以致清廷在喜捷與高場之間超常規(guī)地設置了“公館壩”、“老虎沱”、“石盤上”三個兵營,用于維護治安和稅務稽查,這足以顯示公館壩地域的重要性。至犍為、嘉定的鹽船必須經過公館壩,公館壩糟坊頭釀酒作坊為岷江上的來往客人所熟知,也為在仁懷“屯泊”的蜀鹽商所熟知。
在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釀酒原料等方面,包括筑窖用的紅砂石塊,丹山碧水下的公館壩和赤水河畔的仁懷具有釀制醬香型曲酒的諸多相同條件。而流通可以解決酒的銷路問題,這一點對于仁懷同樣重要。這樣,喜捷公館壩糟坊頭的醬香型曲酒釀造工藝通過鹽路和茶路傳到仁懷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就是關于醬香型曲酒祖窖在宜賓最合理的解釋。(完)凌受勛
編輯:馬慶娟
關注川南在線網微信公眾號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最新資訊
其他